“
《道德经》是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,短短五千言,却蕴含着跨越时空的深邃哲理。它像一座取之不尽的知识宝库,无论时代如何变迁,都能为人们提供心灵的滋养和处世的智慧。
”读书笔记分享
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
No.1
原 文
道冲,而用之或不盈。渊兮,似万物之宗。挫其锐,解其纷,和其光,同其尘。湛兮,似或存。吾不知谁之子,象帝之先。《道德经》第四章图片
译 文
道是虚空无形的,但它的作用却无穷无尽。 它深邃如渊,仿佛是万物的根源。 它消磨锋芒,化解纷争,调和光芒,混同尘世。 它隐没无形,却又似乎真实存在。 我不知它从何而生,似乎在天地之前就已存在。《道德经》DeepSeek生成译文No.2
我 的 思 考
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,因为对工作的不满,在会议上与领导拍桌子发脾气,大义凛然退出工作群……
年轻时的我,就是这样的炮筒子脾气。
社会怎么这样?人心怎会如此?满腹牢骚,喋喋不休,别人都在背后笑,我却还以为自己敢说话,有个性……
工作和家庭一地鸡毛,我常常慨叹命运不公,遇人不淑。
人到中年,才渐渐明白,不是命运不公,而是自己太容易入局。
一、苏东坡的挫锐解纷
“莫听穿林打叶声,何妨吟啸且徐行。”
也许我们最该放下的,是内心那些必须要怎样的声音,接受一切的发生,放空心境去体会走在这人世间的每一步。
东坡先生年轻时,才华横溢,意气风发,写下不少针砭时政的诗篇,满心期许能为社稷民生贡献力量。怎料,竟换来“乌台诗案”的牢狱之灾。
这场灾祸,成为他人生的转折点。既是灾祸,也是重生。半生颠沛流离,“挫其锐,解其纷”,终成就了“和光同尘”的东坡先生。
被贬黄州后,路过金陵,先生不计前嫌,看望曾在党争中击倒过他的王安石,二人把酒言欢,曾经的斗争化为人生的惺惺相惜。
后来,苏轼北归至京口,收到章惇儿子章援的来信,为父亲求情,苏轼没有因为章惇对自己的排挤而心生怨怼,回信宽慰,不张扬,不记恨,以平和之态面对过往恩怨。
临终之际,他写下《庐山烟雨浙江潮》。
“庐山烟雨浙江潮,未到千般恨不消。到得还来别无事,庐山烟雨浙江潮。”
曾经,庐山的烟雨,浙江的怒潮,是他心心念念的盛景,历经沧桑之后,才明白,一切不过就是这样。
没有什么是非看不可,非做不可,人生起起伏伏,一切自有定数。
东坡先生的一生,在坎坷中磨平棱角,在诗词间放下纷扰,终得内心的自在旷达。
有些事,可能我们必须经历了才能真的明白。无所谓遗憾,因为没有那个莽撞少年的头破血流,也就不会有我们此刻的和而不同。
二、王翦的和光同尘
“和光同尘,与时舒卷。”
不隐藏自己的才华,就有可能被他人利用,招来无妄之灾。
真正的强者,大智若愚,像水一样灵活机动,在机会中悄无声息的施展自己的抱负。
战国时期,王翦统兵六十万出战楚国。他深知自己率举国之力,秦始皇必然猜忌。
秦始皇送他至灞上时,他拿出咸阳附近的地图,向秦王索要良田。秦始皇大笑,说你即将建立不世之功,这些都会有的。王翦趁机说我就算有功也不会封王拜侯,不如给子孙多留些产业。
攻楚过程中,王翦频频派使者返回咸阳,索要赏赐,并让秦王给他修建庭院府邸。
他的副将就很奇怪,说将军,你并非贪得无厌之人,如此却为那般?王翦说我是为了安秦王的心,让秦王觉得我并无大志,也就不会对我们生出提防之心。
守嘴不惹祸,守心不出错。
王翦以退为进,隐藏心志,最终得以善终。
在我们的工作里,面对他人的猜疑甚至嫉妒,我们可以傻一些,不需要事事都得向大家证明自己有多棒,不完美才是保护自己最好的手段。
No.3 写 在 最 后
“邦有道则仕,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。”
真正的高手,入世不入局。是局就有利益,看透不说透,不入局只破局,这才是智慧。
站在光里,就把自己的光芒调暗,“光而不耀”;站在尘里,就隐入尘烟,“和而不同”。
当你放低自己,不再执着于“这件事我必须赢”,不再纠缠于“他竟敢污蔑我”,不再遗憾于“我应该那样说”,就没有那么多的是非恩怨,纷纷扰扰,人生才真的“挫其锐,解其纷,和其光,同其尘。”
人到中年,愿你我都有这份圆润与从容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